指纹锁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指纹锁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宁波鄞江发现宋元时期古河道与道路遗迹_[#第一枪]

发布时间:2021-06-07 13:59:24 阅读: 来源:指纹锁厂家

鄞江它山堰1号地块考古现场发现的古河道

昨天下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鄞江它山堰1号地块考古发掘成果对外发布,称在该地块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古河道、石砌堤岸、道路等重要遗迹。目前,共完成发掘面积107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620余件。

这是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专业机构,对它山堰1号地块进行了为期一年多时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遥感探测,得出的结果。

遗迹位于鄞江的“古城畈”

它山堰1号地块,鄞江当地人称为“古城畈”,位于今鄞江镇镇区东侧,北临鄞西南塘河,西侧为沟通鄞江与鄞西南塘河之间的洪水湾泄洪闸,西南、东南分别为鄞江环绕,东北倚凤凰山,由此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半岛状地貌。

来自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许超,是它山堰1号地块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昨天下午,他介绍说,由它山堰1号地块沿鄞江溯游而上约一公里,有唐太和七年(833)修筑的水利工程它山堰,宋代在它山堰上游又筑回沙闸、在今鄞西南塘河上游筑洪水湾塘,明代筑官塘、光溪桥,形成了复杂的渠首系统……“正是千百年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交互影响,形成了今天的它山堰1号地块遗址。”

许超说,早在2013年10月至11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联合西北大学对该地块进行了先期考古勘探。去年3月以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又组队,分两期对该地块进行了抢救发掘和遥感探测,共完成发掘面积1070平方米,揭露出宋元时期的古河道、石砌堤岸、道路、灶、房址等遗迹多处,出土各类遗物620余件。

古河道很可能是文献记载中的“小港”

此次发现的古河道呈东北—西南方向贯穿它山堰1号地块,沟通南塘河与古鄞江。许超说,勘探和遥感分析显示,古河道长约280米、宽约20米、距现地表最深超过4.5米。“发掘情况表明,古河道岸线逐渐收窄,底部逐渐淤积,并最终被填埋废弃,按其使用时代大体可分为宋元、明清、近现代三个阶段。”

昨天在考古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古河道已干涸,在其东侧岸线有石砌堤岸,呈凸字形深入古河道中,堤岸围起的区域就好像一个临水的大露台。许超介绍说,这些堤岸的主体部分位于古河道与古鄞江交汇处,由外向内共有石堤四排,其中保存最好的第二排残高达1.1米,长10.5米,宽约0.8米。

石堤由大小不等的石块垒砌而成,临水面平整,直接筑砌于石渣护坡之上。石堤内侧护坡系分层夯筑,其间夹以黄土,石渣层厚约0.3—0.5米;石堤外侧护坡边线伸出堤岸约2.7米,底部打有木桩加固,厚约1米。

许超说,从出土遗物看,石堤与护坡的修筑年代应在宋元时期,发现的四排石堤很可能是同时修筑,其中第二排为主要的防护堤岸,内外两侧的石堤主要起加固作用。

据南宋魏岘所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上“洪水湾”条载:“去(它山)堰半里余,沙港之南,地名‘古城’。有小港,南属于江,今为沙所壅。耆老相传,谓旧尝于此置碶,近缘屡经洪水,江流冲入,渐与港通。恐日后为江水冲开,溪流顿汇,宜筑堤岸。”

“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分析,此次发现的古河道很可能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小港’”,许超解释说,“这个港指的是河,‘小港’也就是小河,而并非海港”。

出土瓷器品类包含当时各大窑系

发现的道路遗迹位于它山堰1号地块南侧,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一端与石砌堤岸渣石护坡连通,一端延伸入环镇东路之下。已揭示路面部分长约56米,宽约2.3—5.8米不等。道路为碎石渣拌土夯筑,多处为两层石渣间夹一层黄灰色土,局部夹有黄土。石渣中含较多草木灰以及少许碎砖瓦块、红烧土、碎瓷片等。路基南侧局部采用片石立砌或平砌护坡。路面两侧另发现有房址、灶等生活遗迹。从出土遗物看,该道路的砌筑与使用年代亦为宋元时期。

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发现是,路面两侧发现了5处灶,除1处仅存有灰底外,其余3处为圆形,1处平面呈方形。记者发现,这些灶都是朝下挖的,有的由砖垒成的,有的则由石头垒成。而且都离古河道不远,其中一处圆形灶就紧靠着古河道边。

在离河道那么近的地方,为什么会搭灶?“有可能是在建这些道路、石堤时搭的,临时用了之后就废弃了。”许超说,从灶坑的开口层位及填土内的包含物来看,其时代应为宋元时期。

此外,在石砌堤岸与道路交接处还发现有一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的夯筑平台,亦由渣石夹土分层夯实而成,台基南侧采用片石包砌护坡,其时代同样为宋元时期。

发掘中,共出土各类陶、瓷、铜、铁、石质遗物标本620余件。其中以瓷器为大宗,器型主要见有碗、盘、盏等生活用具,包含了当时南方常见的龙泉窑系、建窑系、景德镇窑系的产品,以及本地烧制的一些陶瓷器,其中既有质地粗陋者,也不乏精品之作;铜钱多为北宋中晚期钱币;铁器见有铁勺;石器见有磨盘、夯头、柱础、秤砣等。

为研究宋元时期

鄞江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佐证

唐太和七年(833),鄞县县令王元在鄞江主持修筑了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此后,鄞江镇一带不断修筑了各类配套的水利设施,形成了复杂的渠首系统,至今鄞江镇周边仍保留有丰富的水利工程遗迹。

它山堰1号地块紧邻它山堰,三面临水。夏秋之际,山水暴涨,该地频受洪水和淤沙之苦。据南宋《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上“洪水湾筑堤”条载:“淳祐三年(1243)秋,连经大风水,冲坏江堤,溪流走泄。岘闻于府黄大卿,并委筑治。”清张恕纂《光绪鄞县志·各乡水利总论》载:“宋宝祐(1253—1258)中,制使吴潜始就其地(洪水湾)置三坝,一濒江,一濒河,一介其中,功与王侯置堰等。后中、外二坝垫于江,只存濒河一坝。”

许超说,发现的石砌堤岸虽未必是文献记载中南宋淳祐、宝祐年间在洪水湾一带所筑的堤岸(坝),但应与宋元时期对洪水湾一带的水患治理活动相关。而位于古鄞江与“小港”交汇处的凸字形石砌堤岸,结合与之相连的夯筑平台和道路遗迹看,其不仅可用于防止洪水对河岸的冲刷,在丰水季节应该也具有一定的船只停靠、货物转运等功能。这些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宋元时期鄞江水利建设史和经济发展史提供了新的实物佐证。

那么此次发掘出来的遗迹,接下来将如何保护?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谢国旗昨天在现场建议,用遗址公园的形式来加以保护,“可以将遗迹的主要部分进行实地展示,也可以采取全部回填,以真实数据和照片为依托,建造室内模型来进行展示”。

雨衣

阳光房搭建

玩具包装批发

沟槽卡箍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