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锁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指纹锁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2022年巢湖综合治理将迎来拐点

发布时间:2021-01-09 01:17:21 阅读: 来源:指纹锁厂家

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巢湖污染从何而来?应该如何治理?1月30日,第一届巢湖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峰会在合肥召开,峰会上,来自全国的知名河流湖泊治理专家纷纷提出治理方案,部分专家建言应当搭建“智慧巢湖”平台,实现流域信息共享,让河湖实现动态的人性化管理。

2022年巢湖综合治理将迎来拐点

巢湖流域内共有大小河流近90条,其中合肥境内约80条。谈到巢湖污染成因,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环湖办主任高斌友认为,巢湖是全国重点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作为大型浅水湖泊,巢湖水土界面物质交换剧烈,氮、磷积聚释放频繁。研究表明,巢湖夏季非常适宜蓝藻生长繁殖,如遇持续高温天气和入湖水量稀少,静止水体中的蓝藻极易迅速爆发。

巢湖污染源主要由城镇生活及工业生产形成的点源、自然本底及农业生产形成的面源和河湖底泥及水体富集释放的内源三者组成,其中,点源和面源占到90%左右。

目前,巢湖综合治理工程已进行到了六期,六期工程包括兆河、双桥河等7个流域,总治理面积17622,总投资136.23亿元;目前,可研报告已基本编制完成,正在进行投融资准备工作。

据了解,环巢湖综合治理将按三步走规划进行。到2020年,巢湖流域防洪短板基本补齐,水量调配能力明显增强,入河污染负荷有效削减,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实现河湖水质有效改善、湖区蓝藻控制有力、污水排放监管有方,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到2022年(引江济淮工程建成时),巢湖综合治理将迎来拐点,截污治污体系完善,水循环健康,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科技支撑有力,生态环境好转,“健康巢湖”目标基本实现;到2035年时,巢湖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好转。

巢湖流域环境系统治理必须上升到“生命共同体”高度

“合肥对巢湖治理投入持续加大,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污淤泥研究中心教授杨国录肯定了合肥对巢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成就,但是,巢湖流域入湖水系存在“亚健康”问题。

杨国录在报告中指出,巢湖水环境急需解决好几个问题,首先是巢湖流域本底、河流淤泥和水体、巢湖西部区域底泥的问题,要切实把巢湖超负荷程度降下来。

“突破巢湖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等于波及到巢湖生命健康底线,维系巢湖健康生命等于保障巢湖民生生命质量。”杨国录认为,巢湖流域“城市-江河-湖泊”环境系统治理思路必须上升到“生命共同体”的高度,让“巢湖市、巢湖河流、巢湖湖泊”成为生命共同体,人与水共生、巢湖市-巢湖水系与巢湖同体、生命共存。

杨国录将巢湖生命系统比作人的生命系统,如巢湖的“消化系统”,水沙资源储蓄和能量转变、流域地势和水能环境,影响到河流体内物质的转换与平衡;巢湖的“呼吸系统”,可以影响到河流肌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流。

建议巢湖建立数字流域和智慧流域决策平台

南京大学教授袁增伟对河流湖泊污染颇有研究,他认为,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输入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磷作为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关键限制因素,主要来自流域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人类活动排放,因此,定量刻画社会经济系统内的磷流动路径,是追踪水体外源磷来源和进行有效控制磷排放量的前提。

对巢湖流域磷减排,袁增伟建议,应当对农田化肥过量使用进行管控,规划养殖中,粪便应当注意堆存和资源化利用,如利用沼气发电、堆肥后还田等。

袁增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各类调查发现,合肥每户居民平均年用水量在394.2吨,以十五里河为例,水表就有31万多个,这些排放的雨水污水都会影响河流湖泊,其中,以面源和服务业源(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为主。

应当对重点污染源进行管控,袁增伟说,要对重点废水排放单位的污水预处理设施进行核查,进行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和监督管理,杜绝偷排漏排现象。

“建议建立和完善流域数据共享信息平台,将气象、用水、排水、水质在线监测等统一到这个平台上来,实现流域数据全覆盖和实时更新。”袁增伟对巢湖治理下“药方”,建议建立数字流域和智慧流域决策平台。

杨国录也提出了“智慧巢湖”的概念,建立巢湖生命环境系统治理高端智慧管理平台,让河湖实现动态的人性化管理。

开展“湖内行动”在湖边营造万亩“水下森林”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冯慧云、魏东霞等人也对巢湖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看来,应全面开展巢湖氮磷沉降规律研究,准确估算入湖年沉降总量,找到削减或抵消大气沉降污染的方法,对于巢湖治理顶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冯慧云等人在实验中发现,氮磷沉降峰值在每年的3-5月,8月也有一个小峰值。算下来,一年巢湖水体受纳的氮沉降量在3000多吨,磷在58吨左右。

一旦摸清楚了巢湖受纳的氮磷沉降的规律,准确估算氮磷沉降污染负荷,采取更加严格的控源减污措施,尽可能抵消大气沉降的影响,是完全必要的。冯慧云等人表示,根据氮磷沉降规律,猜测可能与巢湖周围圩区水稻种植和化肥播撒有关,所以建议尽可能采取免耕直播技术,避免农田扬尘和化肥挥发。

“在巢湖被封的滩涂建立可拆卸防浪设施,通过工程处置底泥,让沉水植物自然生长,营造万亩‘水下森林’,也是吸纳水中氮磷的有效方法。”冯慧云等人表示,开展“湖内行动”,抵消氮磷沉降污染很有必要。

■他山之石

合肥大蜀山南湖成治理“样本”

2015年,合肥大蜀山南湖水面面积只剩下不到2/3,蓝藻水华频发;2017年,在住建部公布的“2017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名单上,大蜀山森林公园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成为合肥市唯一获得该项殊荣的项目。

这样的对比非常强烈,也得益于合肥市对南湖的治理。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丽卿全程参与了南湖治理,据她介绍,南湖综合治理目标就是构建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形成具有鸟类观赏与保护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

“这个项目充分结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水生森林构建等,通过控制增量、削减存量、扩大容量、建立水生森林生态系统等治理措施,南湖水质达标并实现水体生态自我净化功能。”王丽卿表示,合肥南湖治理中的水生森林净化技术值得巢湖治理中学习,通过恢复南湖沉水植物系统、滨水湿地带挺水植物系统、微生物净化系统等,恢复了南湖生物多样性,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好去处。(记者余佼佼实习生周凯 晨报制图朱佩佩)

我们家的快乐神仙

诚信是什么

我的同桌